以柏桥讲堂为新起点,村书记们带着新见识、新思路、新打算又回到基层一线,强堡垒、谋发展、促振兴。
柏桥讲堂,正在成为茂名乡村振兴人才的大熔炉。
回炉再造
乡村振兴是一门大学问,当好乡村振兴村干部更是一门大学问。千头万绪的一线实践里,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亟待总结归纳、交流互鉴、寻求解法。
这次,360名村党组织书记揣着问题而来——
“别人村的‘土特产’搞得火热,我们的为什么总差点火候?”
“别人村的风貌整体协调好看,我们的管理服务应该怎么改进?”
“别人村为什么总是团结一致,我们在化解矛盾上要注意哪些方式方法?”
……
“柏桥讲堂·千名村书记话振兴”活动的举办,给了这群“领头雁”集中“充电”蓄能的机会。
6月13日下午,4位村书记作圆桌分享。邹祥亮 摄
这不是一次曲水流觞式的现场交流会,而是为深化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搭建的固定教学平台——
5月23日,“柏桥讲堂”揭牌。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柏桥村考察调研点为主线,依托根子镇荔枝种植园、柏桥农创园、中国荔枝博览馆等资源,按有阵地、有制度、有标识、有师资、有课程“五有”标准,打造的集理论宣讲、现场体验、互动交流于一体的思政讲堂。
茂名市1628个行政村的党组织书记分期分批来到“柏桥讲堂”,形成千名村书记话振兴的热闹场面。
这不是一场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览,而是一次“取人之长,补己之短”的深层次思想碰撞——
一天半的课程里,处处安排了交流环节。在中国荔枝博览馆,聆听柏桥村村干部对荔枝产业发展经验体会的分享;在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会址,4名村书记作圆桌分享,其他与会者自由发言交流;夜里,大家围坐起来,“柏桥夜话”兜满了实践干货。
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,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。一位参加活动的村党组织书记说,从比较中看到的距离,增强了奋起直追的紧迫感;从学习中踏准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步调,激发了同向发力的使命感。
火热实践
夜幕降临,柏桥农创园广场上热闹起来。荔枝树下,50多把小木椅围成半圈,“柏桥夜话”几个大字在灯光下格外醒目。
“我们的黄皮果马上要上市了,怎么保鲜、卖得更远,一直是个大难题……”化州市新安镇新塘村党支部书记彭子玲率先问“良方”。
她所在的新安镇是水果之乡,水果文化节连年举办,当地通过发力百果飘香示范带促进产业强村。茂名荔枝产业的发展路径,正为其他水果带来参照。
根子镇柏桥荔枝龙眼专业合作社社长何达为接过话茬,“农户遇到问题就找产业链党委,我们建立了‘荔农吹哨、链条响应、部门报道’机制,能快速反应解决农户问题。”
“产业链延伸到哪里,党组织就建到哪里,作用就发挥到哪里。”根子镇柏桥村党总支部书记何郁补充说,“链上的企业、党员发挥带头作用,指导荔农种植、销售,实现先富带后富。”
村集体经济怎么搞活?党组织怎么增强活力?乡村旅游怎么引客来?一个个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,都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寻找“金钥匙”。
茂名是全省首个农业总产值超千亿且连续三年超千亿的地级市,1628个行政村资源禀赋不同、特色优势不同,火热实践各有特点。
作为村党组织书记,说一千、道一万,归根到底,就是要想方设法创造和谐稳定的农村环境,集中精力帮助农民增收致富、推动农村宜居宜业。
知之愈明,则行之愈笃;行之愈笃,则知之愈益明。实践中遇到的问题,终究要到放到实践中求解。
今天的农村,是一个蕴含无限机遇、可以施展才华、大展拳脚的大舞台。各村党组织书记要按照市委工作要求,立足资源禀赋,发挥特色优势,创新打好“产业牌”“生态牌”“治理牌”,推动实现农村共同富裕,不断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实践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。
去年10月以来,茂名市委常委会坚持一竿子插到底,每周听取一个镇(街道)高质量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八项重点工作落实情况汇报,直接为重点镇街研究存在问题、协调解决困难、明确发展举措。
6月14日上午,“柏桥讲堂”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专题辅导课。茂名市委书记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庄悦群以“勇于担当、真抓实干,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实现更大作为”为题为村书记们授课。
360名来自全市各地的村党组织书记代表参加了首期学习活动。刘栋铭 摄
这既是着眼做好全市三农工作的全局考量,也是基于对茂名基层实际的深入了解。
相比上一届,本届1628名村书记中,学历明显提高、年龄明显下降。但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还占33%,新任的占63%。从适应乡村振兴的要求看,必须要加强学习。
过硬的本领从哪里来?庄悦群认为,从学习中来,从团结中来,从实干中来。
——学习,就是要学思想理论、学政策法规、学好经验做法;
——团结,就是要当好班长、带好队伍、管好党员,达到“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”的良好状态;
——实干,就是要有勇于挑最重的担子、敢于啃最硬的骨头、善于接最烫的山芋的坚韧意志,面对矛盾要敢于迎难而上,面对危难要敢于挺身而出,面对失误要敢于承担责任。
乡村振兴,关键在人、关键在干。
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,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。从“柏桥讲堂”学成归来的村书记,又奔走各自的乡村振兴一线,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