锋笑 发表于 2010-3-14 22:32

3月11日4版]开山造田变撂荒 村民迁走四分一

石门坑村民到镇上买地建房的现象在信宜较为普遍,该市将进行户籍改革推进城镇化

本文连接:http://nf.nfdaily.cn/epaper/nfnc/content/20100311/Articel04007FM.htm

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: 2010年03月11日 来源: 南方农村报


  颠簸不平、九拐十八弯的黄泥路向山上延伸,看不到尽头;黄泥路两旁干枯贫瘠的梯田,长着稀稀落落的杂草,大小不一、形状各异的石头散落在其中......

  这就是石门坑村小组留给外人初步的印象。

  从山底下出发,徒步沿着黄泥路向上攀爬半个小时左右,就能到达石门坑村。这个地处大山半腰之上的村庄,尽管是农闲的白天,也很难看到像其他村庄邻里登门攀谈的一幕。

石头梯田致富无望

  石门坑村小组位于信宜市金垌镇径口圩(原为径口镇,2004年并入金垌镇)环球村,与广西容县相连。

  3月3日,元宵节之后的石门坑村,外出打工的村民已经离开了,留下的仅有年迈的老人、稚气未脱的小孩和照顾一家老小的的妇女。当天中午,南方农村报记者赶到石门坑村时,已到午饭时间的村庄显得冷冷清清,十多间房屋大门紧闭。

  其实,这里也曾人丁兴旺过。

  韦瑶忠,人称“十九公”,一位年近八旬的老翁。从1960年代至今一直担任村小组长的他,对整个村庄的变迁最有发言权。

  据十九公回忆,100多年前,其先辈独自一人来到石门坑,开始在此繁衍生息。改革开放前后,人口曾一度达到200多人。

  全村只有50亩石头梯田,十分贫瘠,亩产只有200斤左右。为了填饱肚子,村民只好开山造田,轮番作战,但因村庄被大山团团围住,梯田面积仅增加了10亩左右。后来,村民开始改种优质杂交水稻,亩产翻倍。此外,对于靠山吃山的村民们,上山砍柴卖也是增收的一条路径。

  60亩贫瘠无养分的梯田和500亩山林,是石门坑村的全部家产。即使把山“吃”尽,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。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,石门坑村民开始思索如何在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中淘金。村民最大的心愿是,尽快搬离这个生活不便、生产困难、发展无望的穷山村。

  相对于落后的家乡,珠三角无疑成为村民养家糊口的好去处。1990年代初,远嫁高州的十九公女儿,率先带着留在石门坑的堂弟去珠三角打工。随后,村民接二连三地往珠三角涌。

引导农民城镇居住

  1993年,广东省政府启动了粤北石灰岩地区和高寒山区少数民族的移民工程,目的在于消除这些地区的贫困。但石门坑村不属于这些地区,因此政策的阳光并没有照到他们身上。

  石门坑村民并未“坐等靠”,他们在珠三角的企业里加班加点地工作,省吃俭用地攒钱,目的只有一个:回乡建房。

  2003年初,当地政府认为,对于农村人口占七成以上的信宜市,走山区特色的城镇化道路,才是奔小康的必由之路。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,当地引入市场机制,对小城镇中的土地、市政公用设施等资源进行运营和配置,以“引农造城”为主渠道,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紧缺的问题,走“以城养城、以城建城、以城兴城”的小城镇建设市场化道路,实现小城镇的自我滚动、自我积累和自我增值。

  此时,经过近10年打拼的石门坑村民已“富”起来了,开始回径口圩上买地建房,搬离穷困潦倒的村庄。据悉,石门坑村到径口圩上有6公里多远,其中一半为颠簸的山路,十分难走。而径口作为原镇政府所在地,人流比较多,商业相对发达。

  十九公的大儿子韦厚林,夫妻俩在深圳从事模具等工作,几年前在径口圩上买了一块地,建起了两层半的小洋楼,一年到头只有逢年过节回村几次。“在里面(石门坑)几十年了,都没有发展,不搬不行啊!”3月3日,韦厚林在深圳通过电话表达了他搬迁的初衷。

  目前,韦厚林的女儿在信宜市丁堡职中念书,两个儿子在径口中学读初中。“在圩上居住,既可拓宽孩子视野,又方便孩子上学,最重要的是圩上比村庄发展机会多些。”在电话的那头,韦厚林认为自己搬迁出来的决定是正确的。

  据了解,当地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务输出有20多万人,年劳务总收入达30多亿元。建房成了这些务工者的最大花销,记者在池洞、北界等镇农村看到,新建的小洋楼随处可见。

  石门坑村搬到径口圩上有近10户,40余人,占了村庄总人口的四分之一,还有不少搬到市区、深圳和海南等地。据了解,像石门坑村民这样到镇上买地建房的,在其他镇也比较普遍,多数乡镇集镇面积明显扩大了。1995年信宜建市时,市区仅有6平方公里,现在已扩展到25平方公里,市区人口由8万人增至25万多人,相当于再造三座新城。目前,以镇隆、怀乡和合水三个省中心镇为龙头的各镇集镇建设正全面铺开。

从事非农就地淘金

  近年来,石门坑村已有10多亩土地出现了撂荒,杂草丛生。“外出打工一个月,好过种一年的田。”十九公指着屋前那干枯的旱田说。

  在大部分村民外出发达地区务工的同时,也有部分村民不愿出远门,选择到镇上的毛织、竹器等小企业就地就业。

  其实,早在2003年当地小城镇化起步时,有关部门就有意识地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,把发展第二、三产业和转移农村人口结合起来。如今,当地仅毛纺织企业多达600多家。

  有数据显示,截至2009年,当地已有5万多农民就地从事非农工作,而一直困扰着他们发展的户籍限制,也将会得到解决。据了解,今年广东将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、小城镇,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,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。最近,信宜市宜居城乡发展纲要新鲜出炉,要求尽快实施户籍制度改革,促进农村人口向市区和小城镇转移。

  对不在政策照顾范围的石门坑村来说,除了搬迁这条出路外,资本的进入也为他们带来了希望。目前,一个有关三麦顶茶园的项目在石门坑村背后山破土,建成后的茶园将集旅游、农家乐、品茶、避暑于一身。据悉,茶园上山公路有望从石门坑村经过,村民行路难问题将成历史。

  从十九公家再往上攀爬几十米,几栋破旧的泥砖瓦房映入记者眼帘。十九公指着这些几乎可以见证村庄历史的房屋说,最穷就是他们两户了,房子还没(有钱)建。“我觉得他们要是有钱了也不必外迁。我大儿子就计划把老房子拆掉重建,做成家庭式旅馆,既方便游客,又可挣到钱。”十九公认为这一如意算盘不会算错。

snakels 发表于 2010-3-14 22:53

城市化的进程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3月11日4版]开山造田变撂荒 村民迁走四分一